网上科普有关“巴山夜雨何当共剪西窗烛出自哪首诗?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巴山夜雨何当共剪西窗烛出自哪首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解释: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 ,今晚在巴山
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出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原诗:《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语句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 ,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 ,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 。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 ,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
却话:回头说,追述。
创造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 ,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 ,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 ,“北 ”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 ,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 ,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 ,未免纤弱。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什么意思?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 ,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①花彻夜长谈;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注:①蜡烛燃烧时间过长会引起烛花现象 ,也就是火苗会跳动,必须剪短烛心才能保持烛火苗不动 。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 ,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 ,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 ,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 、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 ,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 ,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 ,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 ”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 ,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 ,“内”就是“内人 ”,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 ,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此诗作于巴蜀无疑 ,然所寄之"君"究系何人?则其说不一 。《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冯注:"语浅情深,是寄内也。然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当仍作'寄北' 。"因商隐妻卒于大中二年春夏之交 ,故冯《谱》张《笺》均以为商隐曾于大中二年(848)有一次短期的巴蜀之游,期间作此诗寄给北地的妻子。然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力辨所谓巴蜀之游并不存在。刘、余《集解》亦指巴蜀之游为虚谬 。又杨柳《如何确解李商隐诗》一文认为此诗应是大中二年商隐自桂林柳幕北归途中淹留荆 、巴时所作,时间为夏秋之交。刘、余《集解》辩驳曰:"唐人诗中巴山多泛指今四川境内之山……未必具体指大巴山或巴东县南之巴山。""此诗情味 ,显系长期留滞,归期无日之况,与客途稍作羁留者有别 。……当是梓幕思归寄酬京华友人之作 ,确年不可考,约在梓幕后期。"这首诗作于一个秋雨之夜,文字较平易,但语气亲切自然 ,回环往复,感情深挚绵邈,十分动人。且情景相生 ,凡景语皆为情语,厚重蕴藉,意远韵长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李梦阳曰:"唐诗如贵介公子 ,风流闲雅,观此信然。"《玉溪生诗意》曰:"即景见情,清空微妙 ,玉溪集中第一流也"。《唐人万首绝句评选》:"婉转缠绵,荡漾生姿。"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 ,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 。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 ,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 。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 ”),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 ,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 。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 ,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 ,“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 ” 。《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近人岑仲勉 、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 。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 ,“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 ,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 。(牛,牛僧孺;李 ,李德裕。朋党,官僚集团。)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仕途多艰 ,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 ,他颇为踌躇满志。“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 。”(《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三年苦雾巴江水 ,不为离人照屋梁。 ”(《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 。《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 ,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这个“君 ”,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 ,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 。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 ,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温庭筠。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李商隐在四川时 ,也有三首诗寄赠温。温的出身较李要名贵些,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但他也同样受到牛党令狐绹的排挤和压抑 ,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 。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大概可以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写给温庭筠的。这样 ,或许能更为精细地品味出诗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 ”,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 。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 ,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 ,是即景点题 。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晕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 ,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 。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 ,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 ,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 。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 ,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何当共剪西窗烛 ” ,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 ,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 。“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 ,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何当 ”二字 ,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 ,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 ” ,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 ,不能不谓之大胆 。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 ,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 ”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 ,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 。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 ,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 、统一的 。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 ,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 ,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 。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 ”,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 ,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 ,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 、暗示。这首《夜雨寄北》 ,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释: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在西窗下秉烛长谈 ,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出自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 ,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 ,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 ,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 ,长于象征 、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 ”的艺术特色。
开首点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 ,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已跃然纸上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 ,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 ,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 ,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 ,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 ,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何当”紧扣“未有期 ” ,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关于“巴山夜雨何当共剪西窗烛出自哪首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惜蕊]投稿,不代表绿野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vyeshanzhuang.com/cshi/202504-21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绿野的签约作者“惜蕊”!
希望本篇文章《巴山夜雨何当共剪西窗烛出自哪首诗?》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绿野]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巴山夜雨何当共剪西窗烛出自哪首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巴山夜雨何当共剪西窗烛出自哪首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