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北大学子弑母案心理分析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北大学子弑母案心理分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文|秋垚
? 令人窒息的母爱VS反控制反噬的对立
一个引起全民高度关注的热点案件 ,它的特殊性绝不仅仅在于他对被害人所产生的影响,还有借由案件可以来窥探到这个社会以及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隐性的问题。
我平时不写热点新闻人物,也不写明星 ,总觉得对别人叽叽歪歪是一种不够光明的行为,也担心自己才疏学浅,在并不足够了解事情的情况下 ,做了反人性的帮凶和传播者,给当事人及周边人带去二次伤害。
但就在昨天和朋友漠漠聊天,在她并不知道北大学子弑母事件的情况下,说出的一番话后 ,我决定也写写这个话题 。
令人窒息的母爱VS反控制反噬的对立
在我给漠漠复述一句话时:“当一个人高高在上俯视着你,一个人开始生病最初就是这么来的。”
漠漠静静地听着这句话,眼泪嗖的掉了下来 ,低头呆了很久。
然后,哽咽地对我说:“我一个38岁的,外人看来还比较成功的职场女性 ,就连早上洗个菜,妈妈也要站在旁边,指点我要从哪里洗 、洗几遍 。
我不耐烦地转头看她 ,那张几十年如一日挑剔的脸和高高在上的样子,你知道吗?秋垚,如果她不是我妈 ,我准备反手把她打得满地找牙。”
——“那张几十年如一日挑剔的脸和高高在上的样子,你知道吗?秋垚,如果她不是我妈,我准备反手把她打得满地找牙。 ”
我们再来好好看看这句话 ,你觉得背后是什么样的心情?
有没有感觉到埋着极度的愤怒和无奈?
对于社会功能极好的人群,说出、做出极端的事情的时候,我有一万个意愿 ,想去了解他们隐藏在背后极度被压抑的真实情感,而对他们人格层面贴的任何标签,我都认为是对人性的一种亵渎 。
——因为事出必有因。世间万事万物 ,纵乱错横,情出一理,各有其因。
从关系、从家庭结构来看待个体犯罪行为 ,比单纯个体犯罪行为看待更为合适和周全,因为整个生活空间里,家庭成员有存在性 、过渡性空间的作用 ,是一个结构性的、系统的问题。
孩子用自身的行为来放大家庭系统本身、那些更为隐蔽的,同时更为深刻的问题 。
背后有完全非表面的东西,更根本的原因。
我们打个比方。你的车没油了,油表一直在闪 ,这个时候你提个锤子把油表砸了,问题就解决了吗?
失衡与整个生活相关,不是单方面处置某个行为的问题 。
青少年的问题要和家庭结合起来 ,这本身也是一个常识。
我们再来梳理#北大学子弑母案嫌疑人被抓#事件里的几个点:
一 、重点细节
1、很多报道都可以找到这句话,别人对吴谢宇的评价“如果说吴谢宇有什么缺点,那就是太完美。”
2、吴同学在行凶之前 ,已早早备好所有刀具和应用之物,是典型的有长期预谋的谋杀,完全可以排除冲动型犯罪的可能性 。
3 、一边构建美国留学之行的谎言 ,一边弑母5个月后从容回校咨询补考事宜。
4、细节从头部开始,脖子几乎被割断,事后和妈妈的尸体共处十余天 ,还在房间设置了摄像头,以便之后观察屋内情况。
在以上吴谢宇做的这些事件中,我们就会发现,在弑母前后 ,他丝毫没有惊慌和内疚的心理,反倒像一种解脱,同时 ,吴谢宇对于别人眼中自己的优秀或成功,看不出任何留恋和愉悦感 。
那我们就不得不反问:
吴谢宇把自己打造地如此优秀、完美,究竟是为了什么?
吴谢宇日常行为的意义 ,更大程度上是在于迎合妈妈、满足妈妈,或在于反操纵或反控制妈妈,争取更多自主权吗?
二 、心理学解析
1、心理学里温尼科特理论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假性自体 ,以及荣格提出的“人格面具”。
它们都指向一种“非真 ”的状态,它们的假,假就假在 ,外表呈现的状态和真实自我之间有非常大的距离。
有假就有真,它们都是一对出现的 。
通常假自体,也叫做:适应性结构。
比假性自体更升一级的,就是超假自体 ,为了适应环境(超负荷)应运而生。
身体和理性部分解离。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最真的部分,被自己极度隐蔽的藏了起来 ,内心又深深地渴望被接触,极端的假自体引发无尽的空虚和绝望,在真与假的各种激烈冲突中 ,体系开始崩溃,病理性就出现了:
干掉假自体,因为心里深层处非常渴望一个新的开端 ,之前的路径都被自己标注为错误了 。
小提示:自我有一定的整合程度才能有假自体,这一点很重要,它不一定是一种病理性的组织 ,而是一种发展性的成就,一个人能形成假自体,倒间接的证明,这个人还能假得起来 ,真的自我功能也是强大的。
2、心理学里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动力学平衡。
外部与内部的平衡,内部与内部各关联部分的平衡,外部与外部各关联部分的平衡 。
万事万物在动力学的平衡中流动 、交互、自发统一 ,有序、健康地发展,反之,动力学的不平衡就会酝酿革命 、冲突、矛盾 ,大到国家、小到家庭 、个人,都遵循有序、平衡原则。
3、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婴幼儿 ,养育者不能共情的接纳,就会导致婴幼儿正常发展必需的早期雄心和理想化父母印象的缺失。
从小缺的东西,就会代偿地加强 。过分理想化的呈现 ,反映了早年的心理创伤,这种呈现不难理解为以此来代替自身缺失的那部分精神结构。
——吴妈妈或许把儿子物化成了一个集体自我的用具,或仅作为一面理想化的镜子,从中照出同样理想化的自身。
综上 ,我用心理学分析的核心是:当一个人的内心激烈冲突,体系开始崩溃,又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和方式释放攻击力 ,极端呈现的结果,就看攻击力朝向哪里释放,朝外释放就是伤人(杀人) ,向内攻击就是自伤(自杀) 。
青少年自杀率 、犯罪率逐年走高,后者(自伤|自杀)的例子更为常见。
三、写在最后。
“一份付出,是否是真正的爱 ,不是由付出者决定,而是由接受者决定 。”
弑母,用惨绝人寰、惊天骇地的方式 ,对窒息母爱的隔绝宣言,是反控制反噬的极端呈现。
无疑,这确是人性被扭曲的悲哀和失败。
到现在为止,吴谢宇弑母动机还是一个迷 ,大家都在猜测缘由,分析弑母心理,得出许多推论 ,但最终还是要等他自己说出真相。
相信大家和我一样拭目以待,都希望真相尽早到来 。
让我们迈进优质家庭教育的方向来得更准确、更稳妥一些。
你如何看待“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
北大弑母案启示录:"病态共生"才是最可怕的真相
这两天,北大学子弑母案件 ,又一次引发了公众热议。
吴谢宇承认弑母,作案动机是帮助母亲解脱 。
吴谢宇说父亲死后,母亲迟迟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 ,经常写类似"想去陪老公"之类的话,吴谢宇想了很多办法帮助母亲解脱,曾经带着母亲四处旅游 ,向母亲发愿:我将来一定赚很多钱,在物质上满足您。但"无论怎么做母亲都不快乐"。
最后,他想到了弑母!
杀人 、分尸、装监控,谋划之严密、手段之残忍 ,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
父亲去世后,吴谢宇和母亲相依为命名,按理说共患难的感情应该很牢固 ,可是最终他却筹划了这出弑母悲剧,背后到底有怎样的隐情?
1 、可怕的"病态共生"
这个事件中,有个细节值得我们注意 ,那就是事发前,吴谢宇和母亲的关系极为亲密,至少表面看起来如此。
吴谢宇社交页面的主页上 ,除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很少有关于情感的内容,仅有的几条都是关于母亲的。里面有祈愿母亲长寿的消息 ,还有的转发的配文上写着love u mom 。
母亲谢天琴是一个传统又标准的老师,据她的学生回忆,她性格十分保守,上班后从未穿过裙子;为人很节俭 ,用一部只能打电话的老旧手机;原则性极强,有时候甚至有点不近人情;对吴谢宇的要求十分严苛。
父亲生前也嫌母亲要求严苛,平时住在单位 ,只有周末才回家,可以说平时吴谢宇接触最多的人只有母亲。
据他同学回忆,在学校住宿期间 ,吴谢宇每天都会跟母亲长时间通电话 。心情好的时候,他还会把室友们说的笑话记下来,一一讲给母亲听。他们很少看到这个年纪的男生 ,与母亲的关系这么亲密。
在心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是"病态共生",它是指父母不相爱,也不爱自己 ,把孩子当成替代性的伴侣或替代性的父母。而孩子没有机会发展自己,只好把对方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要,把对方的情绪当成自己的情绪 。即使痛苦甚至怨恨,但仍无法离开彼此 ,畸形地纠葛在一起。
在吴谢宇的案例里,他和母亲就是一种"病态共生"的关系,当母亲沉浸在丧夫的悲痛中一蹶不振的时候 ,吴谢宇十分焦躁,他把帮助母亲从悲痛中走出来当成自己的责任。
"病态共生"关系中的双方是界限不清的 。边界感强的人会明白,别人的情绪问题 ,归根到底是她自己的问题,即便这个人是我们的亲人,我们依然要把决定权和选择权交给本人 ,不能替她做决定。
很明显,吴谢宇和妈妈之间没有建立明确的边界感,妈妈的情绪问题对他的影响很强烈。
2、"病态共生"成因
要搞明白"病态共生"的成因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共生" 。
"共生"指的是两者紧密结合,心理上未实现分离的状态。
出生前,胎儿待在母亲的子宫里,这是最紧密的共生。出生后的0到6个月 ,婴儿无法独立自主,只能依靠母亲生活,婴儿从心理上会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 ,这个阶段称为婴儿与母亲的共生阶段 。
6个月到36个月,婴儿开始逐渐意识到,妈妈是妈妈 ,自己是自己,妈妈跟自己不再是一体的。他们渴望自己做事,来彰显自己的独立 ,这段时间婴儿经历的是和母亲心理上的分离。
这是一生中最关键的一次分离,如果处理好了,那么孩子就能在以后的人生中 ,很好地处理亲密和分离的关系 。每一个惧怕亲密或惧怕分离的成年人,他们的根源都可以回溯到跟妈妈心理分离的问题上。
这个阶段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探索需求,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没有这个意识 ,他们会阻碍孩子的探索过程。
比如,2岁的孩子明明想自己吃饭,但是妈妈却因为担心弄脏衣服而坚持喂饭;比如孩子想要自己穿衣 ,但是妈妈却因为孩子动作慢,而帮助孩子完成 。
阻碍的结果会导致孩子产生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不愿再尝试 ,因为所有事情妈妈都可以帮助自己搞定,如果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下去,那么就很容易导致"病态共生"。
"病态共生"的双方是很难脱离彼此的 ,即便这种联结充满压抑和痛苦,也会纠葛在一起。在吴谢宇的案例中,母亲对他的要求一直非常严格 ,吴谢宇也一直按照母亲的意愿将自己塑造成完美的人,但是让一个天性自由的孩子从内心束缚自己,是非常压抑的 。
他或许早就不堪承受,吴谢宇曾经几次和多年好友倾诉过自己想自杀的念头 ,可是最终的结局是,他没有自杀,反而选择了弑母。
自杀者否定自己 ,杀人者否定世界。从否定自己,到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一切痛苦皆是拜母亲所赐,到对生命绝望 ,从自杀的念头逐渐过渡到弑母重生 。
3、"病态共生"离我们并不遥远
"病态共生"离我们遥远吗?并不,它很可能就存在于我们身边。
有一个母亲非常自豪的跟别人分享,"我儿子没有叛逆期 ,我们母子关系可好了。每晚我们会在睡前躺在床上聊聊天,这是我们促进感情的最好方式 。"她儿子已经13岁,依然每晚和妈妈睡在一起。
孩子的爸爸被外派出国 ,常年不在家,家中平时主要就是妈妈和儿子两个人。
在这样的家庭中,父亲通常是缺位的,即便物理上存在 ,心理上也是缺位的 。
家庭中通常会有一个系统补位法则,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这是最稳定的家庭关系。如果夫妻中的一方不存在 ,或者心理上缺位后,孩子就会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潜意识去填补这个位置的空缺。
不论是这个13岁儿子还是吴谢宇 ,都是在父亲缺位后,无意中扮演着儿子和丈夫的双重角色。而母亲也会在这种情况下,将更多的心理寄托安放在儿子身上 。
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知乎上有网友说了她的苦恼。老公和他妈妈之间的种种举动让她十分接受不了 ,比如她老公洗澡,妈妈会直接进去;他老公回家,见到妈妈 ,会用手摸摸她的头;她老公刚工作的时候每天都会和妈妈聊QQ,后来又变成了每天频繁微信;甚至还被她发现有时候老公会和妈妈睡一张床 。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病态共生",表面看起来是感情好,但实则是病态关系 ,对双方都是极其有害的。貌似相互依存,实际上相互牵绊。
孩子会很难与母亲之外的女性建立亲密关系,因此外面的女人很难介入他们二人的关系中 ,这通常会让后来者有一种第三者的感觉 。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些婆媳矛盾极难处理了,多半都跟"病态共生"脱不了干系,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婆婆和媳妇本身就是类似竞争的关系 ,儿子在两个女人之间起到最重要的协调作用,但是如果他不具备独立的人格,跟母亲依然处于"共生"状态 ,心理上向着母亲,那么婆媳矛盾 、夫妻矛盾自然会无法协调。
夫妻关系是家中的No. 1,这是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 ,那些公公婆婆感情很好的家庭,一般婆媳关系相对较好,因为在这样的家庭中,婆婆并没有把精力全部放在儿子身上 ,跟儿子之间是正常的亲子关系。
共生关系不光是发生了母子之间,母女之间也很普遍,尤其是母亲单独一个人将女儿抚养长大的情况下 ,共生状态发生的概率相对较大。
有的单亲家庭中,母亲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幸福,一直没再嫁 ,将所有的期待和希望都放在女儿身上 。女儿心怀感激的同时,会承担极大的心理压力,潜意识里不敢让自己太幸福 ,不敢跟另一个人建立比母亲更亲密的关系。所以,她们一般也很难收获幸福。
结语:
综上所述,"病态共生"是一种病态的亲子关系 ,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打破共生关系,活出独立的自我,这或许很困难 ,但却是走出怪圈、收获幸福的唯一途径。
我认为无论从何种层面来讲,北京大学的这个学生所做的行为对于社会来说负面影响都是非常大的,不洁洁已经触犯了法律 ,而且已经触犯了道德底线,因为父母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人,而且是我们出生的根本 ,所以我们应该孝顺父母,而不应该做出这样的行为,社会应该对于这种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 。
一、这种人是不可以被原谅的吴谢宇的姑父已经原谅了吴谢宇的行为 ,认为吴谢宇只不过是失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但是我认为吴新宇的行为是不可被原谅的,即使是自己的亲戚也是不能够原谅他的行为的 ,毕竟给社会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二 、应该进行严厉的处罚目前这件事情已经被公众所关注到了,我认为在这一次审判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给予严厉的处罚,才能够对得起这个社会当中的父母 ,父母是每一个人最亲近的人,必须要给社会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
三、加强对于青少年的思想培养其实我本人一直在反思这件事情,我认为之所以能够出现这样的事情 ,是因为对于年轻人的思想教育并没有达到应该有的目的,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必须要注重对于年轻人思想的教育 ,才能够让年轻人不再犯错误 。
能够考上北京大学,说明吴谢宇本人的努力程度是非常高的,而且自身的天赋也是非常强的 ,但是吴谢宇在获得了成功之后并不想着去报答自己的父母,而是做出了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社会当中对于他的行为是不可饶恕的 ,而且是不可能原谅他的这种行为的相关的部门,必须要对于这件事情进行严厉的处罚,才能够还社会当中一个光道才能够让负面影响逐渐的消退。
关于“北大学子弑母案心理分析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介培乐]投稿,不代表绿野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vyeshanzhuang.com/cshi/202504-90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绿野的签约作者“介培乐”!
希望本篇文章《北大学子弑母案心理分析》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绿野]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北大学子弑母案心理分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北大学子弑母案心理分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